成功的家校共育,是家長認可學校的教育理念,積極配合、促進學校教育開展,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銜接,從而營造“全天候”的優(yōu)質教育氛圍,家校各司其職、同向前進。
家校共育,關鍵在“共”,目標在“育”。想要“共”得和諧,首先家校前進方向、教育理念一致,都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相比之前,現在的家長對教育更加關注,獲得教育知識途徑多樣,接觸的教育理念紛雜,家長教育理念與學校教育導向難免產生沖突時,甚至會出現“老師迎合家長”的現象。
采訪中期,記者得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專題論壇將在北京舉行。其中,有一場家庭教育論壇,主題是“消除中國式焦慮”。2020年12月13日,周日上午8點半,能容納400人的會議室,前半部分坐滿了人。和記者挨著坐的,是一位兩歲孩子的母親。
“孩子這么小,您來聽講座不早嗎?”
“養(yǎng)娃和上學一樣,來聽講座如同預習功課。你得早做準備,孩子成長那么快,可不會等你有沒有充足的準備。”
“站在教育資源的高地上,家長為什么還會焦慮?”
“優(yōu)質教育資源集聚地,也是人才集聚地。雖然機會多,但是競爭者多,而且是實力很強的競爭者。說句玩笑話,我們這么努力,就是想讓孩子做普通人而已。”
“孩子也很辛苦。”
“對。學生們下了課就要鉆進輔導班,或是線上上課。不僅要學好學科知識,體育鍛煉也不能放松。”
論壇主持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志勇說,“教育本來是讓每個家庭充滿希望和幸福的美好事業(yè),無奈今天卻讓不少家庭陷入焦慮之中。教育,成為家庭焦慮的事情,已經成了影響幸福指數的一個問題。”教育焦慮,說到底,是對于孩子未來的前途和教育之路的特殊關切帶來的一種不確定性的情緒反應。導致這種生理性焦慮甚至病理性焦慮的原因之一,是家長對教育和教育規(guī)律的認知不科學。“或許可以說,我們需要一場教育科學的啟蒙。”
論壇嘉賓安柏是一名小學生母親,最近出了新書《上岸》。“‘上岸’是家長群的一個術語,就是帶著孩子沖擊重點校成功。書名看上去很功利,但其實有雙關的寓意,是陪伴孩子升學過程中,作為家長,我的心態(tài)從焦慮轉為淡定。如同從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成功上岸,終獲平靜。”
安柏分享了她的“不焦慮的方法論”。一是,既要以終為始,也要以始為終。要確定目標和終點線,更要找準起跑線。“起跑線不是學科類知識,而是孩子的核心價值,包括正確的習慣、品格和價值觀,這會影響孩子一生。”二是,既要避免太“雞血”,也要預防假“佛系”。家長要學會平衡,不被外界傳遞的育兒焦慮裹挾,也要適度引導、教育孩子。“真正的佛系,不是不作為,而是保持平穩(wěn)。”三是,挖掘水下的90%。孩子的綜合素質如同一座冰山,知識和技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非常小的一部分。水下的90%,才能決定孩子將來走多遠。“水下的90%是什么呢?是角色定位、價值觀、自我認知、品質和動機。”
我們不清楚,未來的世界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技能。但世界需要富有生命力、能夠終身學習的人。“看到水下的90%,家長才不會為短期成績、升學等表象所迷惑甚至焦慮,而是把家庭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孩子的品格和內驅力上。”安柏說。本報記者 劉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