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戎美容 孫肖 通訊員方田
初冬的一場急雨過后,余姚市四明山鎮(zhèn)棠溪村的溪水更加湍急。嘩嘩的水聲伴隨著電機的轟鳴聲,棠溪電站正在緊張地作業(yè)。
(資料圖片)
“我們這個電站年發(fā)電量在220萬度至300萬度。老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小水電站轉股后,真正詮釋了這句話,錢都‘流’進了村集體的口袋?!碧南妩h支部書記唐建新樂呵呵地向記者介紹,山區(qū)農村水電站實行股份制改革,這在全省范圍內也是創(chuàng)新之舉,現在棠溪電站每年給村集體帶來約100萬元凈收入。
千年古村棠溪因村子形貌如海棠花而得名。由于地處偏遠,業(yè)態(tài)衍生觸角少,以前村集體經濟收入十分有限。2013年棠溪電站重建,村里負債1000多萬元,光每年償還的利息,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債務負擔沉重,村里的其他建設根本無從開展,鄉(xiāng)村振興更是天方夜譚?!碧平ㄐ抡f,這根“刺”必須拔!鎮(zhèn)村兩級干部多次溝通協商后,終于找到了減債轉股的“雙贏”辦法。2018年經過對電站資產的評估,村經濟合作社持股51%,鼓勵所有社員自愿參股,1人1股,每股本金5000元。
最終,全村253戶村民入股,購股697股,村集體將所得股金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加上此前的相應舉措,僅一年時間就減債500多萬元,債務基本清零。近幾年,棠溪電站每年帶給村集體凈收入80萬元至130萬元,入股的村民從電站分到紅利。前不久,村里的“減債轉股共贏法”被納入寧波《村級集體經濟“造血”“消薄”20法》。
“我做了大半輩子的電站工人,從沒想到還能成為‘股東’。我們全家投了2萬元股金,每年分紅一次,收益高于銀行存款,穩(wěn)妥!”村民唐武榮說。
“從2018年開始,村里給老人的補貼每人漲了60元至300元不等,全村至少有500人受益。從2020年開始,社員都能得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分紅。村民收入切實增加,村集體經濟逐漸壯大,我們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的信心肯定更足了?!碧平ㄐ抡f,今年村里投入200萬元建設生態(tài)型小流域提升工程,投入45萬元新建村莊護欄等,另外打算將村里閑置的資產盤活,引進高端民宿,結合戶外集訓需求等打造相關業(yè)態(tài),讓“海棠花”開得更加繁盛。
記者手記
棠溪村是余姚最偏遠的村莊之一,靠山吃山,村民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村集體負債累累。村里原先留存的小水電站成了通往“致富之路”的一塊敲門磚。
補短板拓思維,棠溪村不囿于傳統(tǒng)型的發(fā)展模式,充分依托村集體擁有的自然資源稟賦,探索多形態(tài)的村集體經濟發(fā)展模式——山區(qū)農村水電站實行股份制改革,在有效化解了村集體債務后輕裝上陣,實現從“-”到“+”的質變,同時幫助農戶增收,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一股“活水”。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