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wǎng)記者 顧嘉懿
寧波地靈人杰,有大量的名人資源。如何守護好、傳承好、發(fā)揚好這些名人文化,使其藝術不朽、思想永光、精神賡續(xù),寧波一直在探索中。
【資料圖】
6月9日,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寧波市推出“傳承名人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主題活動,并拿出一套使名人文化接續(xù)傳承,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行性方案——設立寧波人文記憶傳承保護基金。
在寧波市慈善總會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文物局)等單位的通力合作下,此后,寧波人文記憶類歷史檔案的征集、陳列、研究,以及名人故(舊)居的保護利用,都將有一筆專項基金,解決“名人資料無處捐”“場館建成不好運維”的難題。
屠呦呦舊居陳列館。
名人館“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多難?
徐曉東,甬城歷史文化研究院理事長。近年來,他在寧波參與了多個名人文化館的設計和打造,包括慈城藥商博物館、談家楨生命科學教育館,屠呦呦舊居陳列館、孫傳哲郵票藝術館、盧緒章生平事跡館。
其中,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比如,2021年9月,孫傳哲郵票藝術館落成開放,之后,在2022年底,孫傳哲先生的后人又一次向天一閣博物院捐贈一批古籍、碑帖。孫氏蝸寄廬是近代寧波著名的私家藏書樓,其藏書的“回歸”,無論從價值上還是意義上,對寧波而言都舉足輕重的。
在寧波“復原”的蝸寄廬。
也有不夠成功的案例。場館建成后,因缺乏良好的運維,且依賴政府補助,難以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
這些好的和不夠好的經驗,都“逼”著徐曉東思考:名人館建設,如何“可持續(xù)”?
有一些問題,在明面上可以看到。如果要捐贈名人相關資料,捐給誰?博物館接受捐贈有要求,必須符合“文物”標準,不“達標”不行;捐給檔案館,也有一套側重和標準。以往存在這樣的情況,后人捐過來的材料“不收”或“收不了”。
另一個問題,是名人故(舊)居的拆遷。名人故(舊)居如果沒被列入文保建筑或歷史建筑,就不在保護范圍內。保護趕不上建設,令人事后嘆息。
這次設立的“寧波人文記憶傳承保護基金”就希望能解決這些問題。
盧緒章生平事跡館內展陳。
基金如何破難?
寧波人文記憶傳承保護慈善基金,是由寧波市慈善總會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文物局)、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xié)會、寧波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等單位共同倡導發(fā)起,由社會愛心機構捐資成立的專項慈善基金,旨在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支持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慈善事業(yè)發(fā)展。
據(jù)介紹,基金將主要用于開展促進寧波人文記憶類的歷史檔案、文物文獻的征集、陳列、研究;促進寧波名人故(舊)居的保護利用,名人文化、寧波幫文化、鄉(xiāng)賢文化、紅色文化的挖掘與傳播;促進寧波人文歷史的知識普及,開展公益文化活動;促進寧波人文記憶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的維護提升和宣傳推廣活動。
屠呦呦舊居陳列館內新設慈善咖啡。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夏丹荷表示,寧波人文記憶傳承保護慈善基金正式啟動,是浙江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通過這個平臺,將凝聚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支持文化遺產保護和慈善事業(yè),必將進一步促進寧波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和名人文化的挖掘、傳播。
6月9日啟動儀式上,基金捐贈通道及首批10個公益募捐項目信息向社會發(fā)布,分別為李惠利故居展陳提升、潘天壽故居二期建筑維修、顏鳴皋院士陳列館展陳更新、“王安石與五先生”藝術裝置創(chuàng)作、余姚陳氏故居紀念館展陳布置提升、“甬上尋根”公益項目、寧波名人文化資源庫建設項目、沈光文紀念館展陳提升、裘古懷烈士陳列館后期維護、唐弢故居陳列館展陳布置。
其中,寧波名人文化資源庫包括名人檔案的征集、研究、整理、保管及數(shù)字化建設;“甬上尋根”項目將為海內外寧波幫人士在寧波尋找祖上陵墓、處理遺存事宜、整理家族文獻等事宜提供服務。
了解具體內容或參與捐贈,可以在“甬城人文記憶”公眾號,點擊目錄中的“慈善公益”進行查看。
相關報道:寧波人文記憶傳承保護慈善基金成立 多個文化項目獲益
新聞多一點
2022年7月,國家文物局印發(fā)《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意見》,旨在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推動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當天活動上,蓮橋名人文化館群、浙江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余姚市看云樓科舉文化博物館等三家社會力量建設運維的文博場所,獲評首批寧波市文博空間創(chuàng)新運營示范基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