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沿中軸線南行,至天壇路向東,來到高高的祈年殿前。陽光下,金黃色的寶頂熠熠生輝。這里,便是天壇了。
天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造型最精美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曾經(jīng),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中國自古就是農(nóng)業(yè)國,在人類無法左右大自然的時代,只能靠天吃飯。于是,祈求上天的庇護和福佑成了國家的一件重要大事。既然如此,“祭天”和“祈谷”都格外講究,得選良辰吉時。冬至時節(jié),皇帝會前往天壇“圜丘壇”祭天,祈國家昌盛,萬民安康。“祈谷”則必須要選在每年正月上辛日,這一天,皇帝要在天壇“祈谷壇”也就是祈年殿舉行“祈谷大典”,祈求一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新中國成立后,天壇成為公園,游人如織,天壇有關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也流傳下來,寄予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更多美好祝愿。
2002年春節(jié)期間,天壇公園首次舉辦了根據(jù)清代歷史編排的古代儀仗演示。打頭的“八旗儀仗兵”揮動長鞭,有的挎刀昂首威風凜凜,有的手舉旌旗面色肅穆……這兩百人規(guī)模的表演令人浮想聯(lián)翩,仿佛置身舊時,大駕鹵簿儀仗浩浩蕩蕩三千多人,自紫禁大內(nèi)至天壇,綿延數(shù)里,旌旗漫卷,幢幡林立,華蓋宮扇,蔽日遮天……從大年初一到初五,每當威武的百人長陣出現(xiàn)的時候,丹陛橋前的游客總會圍得水泄不通,不時有人感嘆:“這場面還真沒見過!”
那年春節(jié),天壇公園南神廚東配殿里還有天壇古樂演奏,這便是銷聲百年后重新奏響的中國古代最高祭祀禮樂——中和韶樂。中和韶樂源自元代之前的雅樂,是中華儀式音樂的代表。樂器用金、石、絲、竹、土、木、匏、革八種材料制成,多數(shù)樂器在人們?nèi)粘I钪幸押茈y見到,更別說聽過演奏了。
此后,伴隨著“天壇文化周”活動的舉辦,古代儀仗演示、古樂演奏,以及表達人民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美好愿望的祭天樂舞表演,成為游客們春節(jié)到天壇祈福的特色文化活動。其中,中和韶樂格外受到追捧。2006年春節(jié),從大年初一開始,能容納130人的演出廳內(nèi)始終座無虛席,每天六場演奏,每場都一座難求。2007年春節(jié)期間,天壇公園在神樂署舉辦了“壇樂清音”音樂會,也是場場爆滿。人們將天壇古樂視為壇樂清音,在新春之際奏響的古樂,便是對來年最好的祝福。
近年來,每逢春節(jié),天壇公園還會舉辦“識五谷、納五福、過大年”等祈谷文化活動。游客們一邊學習“五谷”知識,一邊用黍、稷、稻、麥、菽五種糧食親手制作屬于自己的“五谷福包”,收獲美好的春節(jié)祝福。
兔報佳音,福澤人間。今年春節(jié),天壇公園的文化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時舉辦。人們既可以在現(xiàn)場領略祈谷文化、迎接新春“福”字,也可以在線上享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帶來的“音樂盛宴”。在中軸線古建地標天壇,祈福納祥的習俗讓人們在傳統(tǒng)文化中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