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發(fā)的發(fā)展,人類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呈現(xiàn)出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一方面引發(fā)了全球氣候變暖進程的加劇,另一方面也引發(fā)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如何高效地發(fā)展、利用新型清潔能源,成為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方向。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近期在可控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宣稱這是該實驗室第一次成功進行核聚變反應,而且還實現(xiàn)了輸出能量大于輸入能量這個劃時代的成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個消息一經公開,立即得到全球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其中歐美媒體更是宣稱,這將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有可能開啟人類未來“無限能源”的時代。
可控核聚變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人造太陽”,它是模擬太陽內部發(fā)生核聚變的工作原理,利用特定的裝置來容納產生聚變的物質,使其在極為特殊條件下實施原子間的聚變,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一部分的能量虧損,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即使只虧損很小一部分能量,也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可控核聚變的發(fā)生,需要極高的溫度以及極高的壓力。在太陽內部,由于太陽本身強大的質量,產生了極為強大的引力,在太陽內部產生了相當于3000億個地球大氣壓,因此只需要在1500萬攝氏度的條件下,就能滿足激發(fā)可控核聚變的條件。
但是,在地球環(huán)境下,以現(xiàn)有的條件,根本無法實現(xiàn)這么高的壓力,因此只能通過提高反應裝置內的溫度,來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使其最終達到可控的狀態(tài)。
人類其實早已掌握核聚變的技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氫彈,只不過在氫彈爆炸的時候,我們能夠滿足氫彈爆炸的條件,但是爆炸之后釋放的巨大能量,我們根本控制不了,也不能緩慢進行釋放,更別提收集起來加以利用了,因此是屬于不可控的核聚變。所以,科學家們在可控核聚變研究方面,重點就是要攻克實現(xiàn)可控的路徑。
從目前來看,主要有兩種主要的途徑可走,一個是依靠磁約束,另一個是依靠慣性約束。所謂磁約束,指的是通過強大的磁場,將反應窗器內的高溫等離子體(主要是氘氚)進行引導和約束,使其不與反應容器內壁相接觸,反復不斷地對等離子體進行加熱后,使其達到能夠達到核聚變的條件,釋放的熱量又通過相應的介質傳輸到發(fā)電機上,最后形成電能。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參與研究可控核聚變的國家,采用的都是這種磁約束的模式,特別是我國在這方面,近年來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突破,最新的成果是實現(xiàn)了等離子體1.6億度、穩(wěn)定約束時間長達1056秒,刷新了世界紀錄。
另外一種慣性約束的模式,雖然理論上也是可控核聚變,但其激發(fā)的原理與磁約束完全不同,它的主要實現(xiàn)途徑是利用高強度的激光,經轉化為高頻率的紫外線之后,向著位于裝置中心、僅有4毫米左右的一個“膠囊”靶標進行轟擊,靶標內部充滿氘氚氣體的“膠囊”在極短的時間內,在強能量的輸入下瞬間產生核聚變,在此過程中同樣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美國國家實驗室所進行的核聚變研究,就是這種慣性約束的模式。此次該實驗室所進行的實驗,根據報道出來的結果,其輸出的能量,要大于激光轟擊到中心靶標時的能量,言外之意是說,他們美國似乎已經突破了可控核聚變最艱難的一個瓶頸,那就是輸出能量大于輸入能量,距離“人造太陽”的成功將只有一步之遙。
細心的網友可能會發(fā)現(xiàn),新聞報道里似乎哪里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因為他們刻意描述的是激光轟擊靶標時的能量,將其視為反應的輸入能量,而實際上激光的產生,也必須得依靠相應的能量才能產生,也就是說,如果要準確地計算反應裝置的輸入能量,必須要把產生這些激光所耗費的總能量都加在一起才可以,很顯然,美國這次是在刻意偷換概念。
根據相關資料可以得知,美國這個國家實驗室裝置產生的激光能量是1.8MJ,而產生這些激光所需要消耗的能量高達422MJ,如果再加入實驗過程中的損耗,總輸入能量甚至要突破500MJ,而實驗最后釋放出的輸出能量,僅有可憐的2.5MJ,這“是虧是賺”顯而易見。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要實現(xiàn)真正的可控,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 等離子體
推薦閱讀